close

  (上接D06版)
  ■ 當地參與
  世界遺產地提倡公眾參與、社區參與,公眾參與、社區參與程度高,遺產旅游也往往做得比較好。對於中國的一些世界遺產地,當地人們自己的認知和保護做得還不夠好。
  如今有一種傾向,是游客來得越多越好,因為旅游是可以帶來經濟收益的,但是旅游也能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,這需要長期的可持續的考量,對其影響進行評估。要把不合適的旅游行為阻擋在門外面。
  韓鋒在游歷巴釐島的神廟時,發現當地人對廟宇文化的尊重很讓人敬佩。在進入巴釐島一座最大的廟宇前,每個人都要穿裙子,和韓鋒一道的印尼文化部官員因為沒有穿裙子,穿了牛仔褲,而被拒絕在門外。韓鋒認為,對於寺院保護,游客要抱著一種尊重的態度,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世界遺產、促進可持續旅游。
  游客到一個遺產地去,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去的,而不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去,應該非常尊重當地的文脈、地脈。遺產旅游,不同於“大眾旅游”,不應該是一種消費文化。遺產地的原住民,也應該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意識,這樣才能夠讓游客更尊重文化遺產。
  專家建議游客:“你們是外來人,必須尊重當地的文化,而外面的游客慢慢地也會習慣,並且接受了這樣一種文化。”游客必須要尊重別人,把自己看成“外來人”,而不是主人。
  中國游客到遺產地旅游,有時候會把自己當成“主人”,把遺產地的從業人員只看成是“服務人員”,這是不可取的。
  遺產地社區、民眾要有發自內心的自豪感、責任感,這是需要慢慢培養的,目前中國江浙地區,南京、揚州、杭州等地的居民對於拆房伐樹等事情,也會有意識地去“告狀”,這對於整個決策機構要定什麼政策法規具有重要影響。
  中國一些遺產地社區的發言權、主導意識不強,很多監管行為就會缺失。而在澳大利亞,卡卡都國家公園(kakadu National Park),這裡的少數民族原住民都很有發言權,原住民有自己的“委員會”,土著人參與遺產保護事物中去,少數團體也有一種話語權,而這樣才有真正的文化尊重。  (原標題:社區參與意識需加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vyrc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